客悦智能客服赋能通信业:AI防骚扰的智能化升级实践
一、现状与问题:运营商防骚扰服务的双重困境
截至2023年,中国电信服务用户总数超3亿,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,其防骚扰服务面临严峻挑战:一方面,运营商行业对防骚扰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,用户日均接到骚扰电话超2.3次,投诉量年增17%;另一方面,传统防骚扰系统依赖关键词拦截和人工标记,存在三大核心痛点:
- 误判率高:对“营销电话”“快递通知”等边界场景识别不精准,导致正常通话被拦截;
- 拦截滞后:需用户主动标记骚扰号码后才能更新黑名单,时效性差;
- 用户体验割裂:拦截后仅提供简单通知,无法汇总骚扰信息供用户决策。
二、应用过程:客悦智能客服的技术整合与场景落地
中国电信联合百度智能云客悦,打造AI防骚扰智能客服系统,通过三大技术模块实现服务升级:
1. 语音识别与意图分析引擎
系统搭载客悦的语音识别技术,支持中英文混合、方言口音的实时转写,准确率达98.6%。在意图分析层面,采用多模态语义理解模型,可识别“贷款推销”“诈骗电话”等23类骚扰场景,并结合通话上下文(如用户回应“不需要”“已投诉”)动态调整拦截策略。
典型场景:当检测到来电为“房产中介”时,系统自动应答:“您好,检测到您可能不希望接收此类推销,如需屏蔽请说‘拒绝’,我们将为您永久拦截该号码。”若用户回应“拒绝”,则立即终止通话并加入黑名单。
2. 智能应答与信息汇总模块
对于未接通的疑似骚扰电话,系统启动代理接听模式,通过预设话术库(含300+应答场景)与来电方交互,记录推销产品类型、公司名称等关键信息,生成结构化骚扰报告。该报告通过公众号/短信实时推送至用户,支持“一键回拨”“永久屏蔽”等快捷操作。
技术亮点: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优化应答策略,例如对高频骚扰号码缩短应答话术,对潜在重要来电(如物流公司)延长交互时间以确认意图。
3. 区域化部署与隐私保护体系
系统在8个省份采用分布式架构部署,确保低延迟响应(平均处理时间低于1.2秒)。在数据安全层面,通过差分隐私技术对通话内容进行脱敏处理,仅保留必要标签(如“骚扰类型:贷款”)用于模型训练,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要求。
三、应用结果:效率、体验与竞争力的三重提升
系统上线后,中国电信防骚扰服务实现质的飞跃:
1. 拦截效率显著提升
- 覆盖范围:8个省份150万用户率先试点,后续逐步推广至全国;
- 拦截率:从传统方案的72%提升至98%,误判率下降至1.5%;
- 用户主动标记量:减少63%,系统自动识别占比达89%。
用户反馈:试点区域用户投诉率下降41%,“智能报告”功能使用率超75%,其中32%的用户通过报告回拨了被误拦截的重要来电。
2. 用户体验全面优化
- 未接通处理:92%的疑似骚扰电话由系统代接,用户无需手动操作;
- 信息透明度:骚扰报告包含通话录音片段(脱敏处理)、来电方画像等维度,帮助用户精准决策;
- 服务连续性:对物流、客服等白名单来电,系统转接至人工坐席,确保关键服务不中断。
3. 业务竞争力增强
- 差异化优势:成为国内首个实现“AI代接+智能报告”全流程服务的运营商,吸引12万新用户办理防骚扰套餐;
- 运营成本降低:人工审核量减少58%,单用户服务成本从2.3元/月降至0.8元/月;
- 行业示范效应:该方案入选工信部《2023年通信业人工智能应用优秀案例》,推动全行业防骚扰技术标准升级。
四、技术深化与未来规划
基于当前成果,中国电信计划进一步扩展客悦智能客服的应用边界:
- 多模态交互升级:引入视频通话分析,识别来电方身份(如通过人脸比对确认快递员身份);
- 跨平台协同:与手机厂商合作,将防骚扰能力嵌入终端系统,实现”端-云”联动拦截;
- 价值延伸:将骚扰电话数据脱敏后用于反诈模型训练,助力公共安全治理。
结语:客悦智能客服在中国电信的成功落地,标志着通信业防骚扰服务从“被动拦截”向“主动治理”的范式转变。通过AI技术深度融入业务流程,不仅解决了用户痛点,更重构了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服务关系,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