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协同过滤与深度学习的“旅游景点推荐系统-计算机毕业设计源码75018”解析
一、系统背景与核心目标
在旅游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,用户对个性化旅游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。传统景点推荐方式(如按热门度排序)已难以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,存在信息过载、推荐不精准等问题。本设计“旅游景点推荐系统-计算机毕业设计源码75018”以提升推荐精准度为核心目标,结合协同过滤算法与深度学习模型,构建支持用户画像建模、实时推荐和交互反馈的智能系统,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可落地的毕业设计参考。
二、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
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,分为数据层、算法层、应用层和交互层:
- 数据层:负责数据采集与存储。通过爬虫技术从携程、马蜂窝等平台获取景点信息(名称、位置、评分、评论等),结合用户行为数据(浏览记录、收藏、评分)构建原始数据集。数据存储采用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结构化数据,MongoDB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用户行为日志等半结构化数据。
- 算法层:核心为混合推荐模型。基于用户的景点评分数据,采用改进的协同过滤算法(ItemCF)计算景点相似度,结合用户历史行为生成基础推荐列表;引入深度学习模型(如神经网络)对用户评论进行情感分析,提取用户偏好关键词(如“亲子游”“摄影”“美食”),进一步优化推荐结果。例如,用户频繁浏览“自然风光”类景点且评论中提及“徒步”,系统会优先推荐登山路线清晰的景区。
- 应用层:实现推荐逻辑与业务功能。通过Python Flask框架搭建后端服务,封装推荐算法接口,支持按用户ID获取推荐列表、更新用户偏好等操作。例如,用户登录后,系统调用
get_recommendations(user_id)接口返回TOP10景点,并记录用户点击行为用于模型迭代。 - 交互层:提供用户操作界面。前端采用Vue.js框架开发响应式网页,展示推荐景点卡片(含图片、评分、距离)、筛选条件(如预算、出行天数)和反馈按钮(“喜欢”“不喜欢”)。用户可通过交互反馈优化推荐结果,形成“推荐-反馈-优化”的闭环。
三、关键技术实现
- 协同过滤算法优化:针对传统ItemCF算法的冷启动问题,引入基于内容的推荐作为补充。例如,新用户未产生行为数据时,系统通过注册信息(如“带儿童出行”)匹配景点标签(如“亲子乐园”),生成初始推荐列表。
- 深度学习模型应用:使用TensorFlow框架构建文本分类模型,对用户评论进行多标签分类(如“适合拍照”“交通便利”)。模型输入为用户评论的词向量(通过Word2Vec生成),输出为偏好标签的概率分布,用于调整推荐权重。例如,评论中“适合拍照”概率高于0.8时,系统会优先推荐网红打卡景点。
- 数据库设计:MySQL中设计用户表(
user_id、age、gender)、景点表(scenic_id、name、location)、评分表(user_id、scenic_id、rating)等核心表,通过外键关联实现数据一致性。MongoDB中存储用户行为日志(如{"user_id":101,"action":"click","scenic_id":202,"time":"2023-05-10"}),支持按时间范围查询用户行为序列。
四、开发环境与部署建议
- 开发环境:推荐使用Python 3.8+、TensorFlow 2.6、Flask 2.0、Vue.js 3.0,配合PyCharm或VSCode开发工具。数据库部署建议本地使用Docker容器化MySQL和MongoDB,便于环境复现。
- 部署优化:生产环境可采用Nginx反向代理Flask服务,结合Gunicorn实现多进程处理;数据库分库分表(如按地区划分景点表),提升查询效率;引入Redis缓存热门景点数据,减少数据库压力。
五、源码价值与扩展方向
本设计源码(编号75018)提供完整的项目代码与文档,涵盖数据采集、算法实现、前后端交互全流程,适合作为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模板。扩展方向包括:
- 引入多模态数据(如景点图片、视频)提升推荐丰富度;
- 结合LBS(基于位置的服务)实现实时周边景点推荐;
- 开发移动端APP,支持AR导航和语音交互。
通过本系统,开发者可深入理解推荐系统的技术原理与实践方法,为旅游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。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请联系我们,一经查实立即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