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ookeeper如何实现分布式锁机制
Zookeeper通过临时顺序节点和Watcher机制实现分布式锁,核心流程如下:
- 创建锁根节点:在Zookeeper中创建一个持久节点作为锁的根节点(如
/locks
)。 - 生成临时顺序节点:客户端在根节点下创建临时顺序节点(如
/locks/lock-0001
),节点序号由Zookeeper自动维护。 - 获取锁:
- 客户端获取根节点下所有子节点并排序,判断自己创建的节点是否为最小节点。
- 若是最小节点,则获取锁成功;否则监听前一个节点的删除事件。
- 释放锁:客户端完成任务后删除自己的临时节点,触发后续节点的监听器,唤醒等待的客户端重新竞争锁。
- 异常处理:临时节点特性确保客户端断开时节点自动删除,避免锁悬挂。
关键特性:
- 公平性:按节点序号顺序获取锁,避免饥饿。
- 原子性:Zookeeper保证节点创建和删除的原子性。
- 高可用:基于Zookeeper集群的强一致性,支持故障自动恢复。
代码示例(简化版):
// 创建临时顺序节点
String lockPath = zk.create("/locks/lock-", new byte[0], ZooDefs.Ids.OPEN_ACL_UNSAFE, CreateMode.EPHEMERAL_SEQUENTIAL);
// 获取子节点并排序
List children = zk.getChildren("/locks", false);
Collections.sort(children);
// 判断是否为最小节点
if (lockPath.endsWith(children.get(0))) {
// 获取锁成功
} else {
// 监听前一个节点
String prevNode = children.get(children.indexOf(lockPath.substring(6)) - 1);
zk.exists("/locks/" + prevNode, event -> {
if (event.getType() == Watcher.Event.EventType.NodeDeleted) {
// 重新尝试获取锁
}
});
}
// 释放锁
zk.delete(lockPath, -1);
参考来源: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请联系我们,一经查实立即删除!